《陰陽師》是由中國網易移動游戲公司自主研發的3D半即時回合制RPG手游。2016年6月1日11:00《陰陽師》開放安卓首測;同年9月2日,登陸ios平臺于App Store首發;同年9月9日,陰陽師國服全平臺公測;2017年2月23日登陸日本iOS和安卓雙平臺。
還真巧,筆者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也形成系列文章,雖然見識淺陋,然而貼出來讓大家共同品評吧,歡迎拍磚: 鬼斧神工賞盆景之:書法和盆景藝術 文:花木君 藝術是相通的,各種藝術門類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聯系,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建筑雕塑、詩詞歌賦、文學戲曲、篆刻絲織、園藝盆景等等,這些傳統文化藝術形式,都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組成了如今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 這些藝術門類,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對其他藝術的借鑒和學習,可能就會觸類旁通,甚至是融會貫通。就拿盆景藝術來說,盆景藝術雖然起源較晚,然而在演變過程中,積極吸取各種藝術門類的精髓,糅合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思想和靈感,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其中,盆景藝術從書法藝術中就借鑒了很多有益的精華。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最古老的藝術文化之一,也是我國獨領風騷的文字書寫藝術。自從漢字誕生那天起,中國的文字就已是藝術化了的形象藝術,歷經六千余年的形式演繹,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凝聚了華夏民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結晶,承載和傳承著中華文明的文化思想,本身又是獨特藝術形式的優美符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之無愧的瑰寶。 每個漢字本身就是一幅鮮活優美的圖畫,充滿韻動的舞蹈,富有節奏的樂曲,內含豐富的詩篇。組合在一起表達錯綜復雜的人類文明的思想和文化,經過藝術形式加工,融入書寫者的功力和感觸,利用線條的意象變化和結構布局,表達出思想和神韻,形神具備,從而形成書法藝術,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 書法藝術和盆景藝術有很多相同點,都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書法需要十數年甚至畢生的練習積累基本功;盆景也是需要經過多年甚至幾代人的年功才能成為作品。書法是功到自然成,盆景卻是變化無窮,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因此更為難得。除去基本功,從藝術形態角度來講,書法藝術對盆景藝術的影響頗多,我們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一,意在形先;二,布局嚴謹;三,線條美感;四,形神兼備。 一、意在形先 南朝(梁)書法理論家庾肩吾《書品》有言:“敏思藏于胸中,巧意發于毫銛。”,唐代書法理論家張彥遠:“意在筆先,畫盡意在。”,“詩佛”王維認為:“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一幅書法藝術作品,立意是第一位的。文以載道,書以載文;文章是說明道理,書法則是表達思想,沒有思想內涵,稱不上書法作品。同理,盆景藝術源自自然高于自然,是為了體現創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情趣,同樣講究意境和立意,“意在形先”。 如何立意?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首先要有基本功,然后還需要綜合素質的提高,牽扯到文化、藝術、美學、道德修養等等,立意有高低,意境有深淺,一幅行筆流暢、道勁有力、神彩飛揚的書法,和一盆枝干協調、疏密有致、神形兼備的盆景,其作者必然都是有功底、有見地、有悟性的行家里手,而這一切,都需要循序漸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精神修養,才能達到“意在筆先”。 二,布局嚴謹 一副精美書法作品,在確定主題時,立意在先,對整體行文上和布局結構上,都需要深思熟慮,講究章法和協調,字里行間,主與次、虛與實、疏與密、濃與淡、曲與直、方與圓、收與放、動與靜、首與尾等要相互呼應,結構嚴謹,充滿了辯證法。同樣,盆景也要做好布局結構設計,針對不同盆景作品,需要不同處理構思,樹木盆景要注意造型結構和今后走勢,山水盆景則講究布局對應,要妥善處理幾與架、盆與樁、根與干、枝與葉的合理構圖,還要分清遠近、前后、上下、主次、動靜、粗細、取舍等關系,從而才能形成整體協調,意境優美的作品。 三,線條美感 書法作品,具體到局部,講究線條流暢,直抒胸臆,一筆呵成,以筆墨的濃淡、枯潤以及筆鋒的變換,疾緩、轉折、連筆、頓挫、開合、藏露,筆斷意連,行云流水,用線條構成了形象上的藝術美。同理,盆景藝術也講究線條美,以枝干為筆鋒,花葉為墨點,通過空間結構和形態變化,表現自然鬼斧神工,透出神韻,俊逸灑脫,用天然來幻化自然,恰似一幅立體書法,從而達到線條和意象上的美感。 四,形神兼備 從南北朝時期書法家王僧虔《筆意贊》提出“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到唐朝張懷瓘的《書議》:“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再到清代劉熙載的《書概》:“煉神為上,煉氣次之,煉形又次之”,歷代書論家都非常重視書法的神采韻味。正如《書品》形容張芝、鍾繇、王羲之的書法“若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花落紙,將動風采。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為。”,形神兼備,為上之上品。 從書法藝術演變來講,魏晉重勁美,唐朝重法度,宋朝尚意境,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講究形神兼備,而對所有的傳統藝術來講,都講究神韻,任何一個缺乏神韻的作品沒有生命力,盆景藝術依然如此。 如何做到形神兼備?似乎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形”指形體,可以通過基本功的練習和積累達到,然而“神”是神韻,依附于形體上的精神感受,這是制作者的閱歷、學識、思想境界和審美情趣等綜合素質積累,這就需要創作者涉獵廣泛,循序積累。 要想做到形神兼備,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傳統文化,吸取和借鑒其他藝術的精髓,尤其是傳統詩詞歌賦,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藝術熏陶,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修為,同時增加盆景文化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共同促進。 在學習的過程中,先要有法、有意,再到無法、無意。正所謂“藝有法,藝無法,無法之法乃至法;思有意,揮無意,無意之意乃真諦”。通過不斷練習,不斷精進,這樣才能在創作時,有感于物,有悟于心,面對盆景素材,胸有成竹,意在型先,從而在創作時感到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這才能體現出“神”的韻味。。 以上四點是書法藝術的精髓,也是值得盆景藝術借鑒的重點,雖然是泛泛而談,然而針對盆景藝術來說,書法藝術對其的影響在于,并不在于一樹一石的具體造型,而是從美學形而上的整體審美觀念,對于盆景藝術的理論體系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 盆景藝術雖然歷史悠久,然而相對于其他藝術門類,在理論方面卻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審美觀念上,容易跑偏,傳統的藝術審美觀念并沒有錯,只是歷史原因造成文化斷層,盆景文化曾經偃旗息鼓,然而,在新的高潮時,卻唯他人馬首是瞻,出現一些審美誤差和跟風潮,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對傳統美學的一種否認和拋棄,是違反自然規律和真正美學范疇的。 最后,我想用明末思想家、書法家傅山的書法理論做為忠告:“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提醒那些文化淺薄、思想虛無的嘩眾取寵者,在不能做到盆景藝術“形神兼備”的時候,我們寧可古拙蒼健,也不追求諂媚雕鑿;寧可自然蕭疏,也不輕佻浮滑,這是傅山先生關于書法的精辟理論,同樣適合于盆景藝術。 2019-9-24易花得木 《陰陽師》唯美的畫面配上水墨渲染,給人非常獨特的游戲畫面感受。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