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操作系統作為優秀的操作系統,由開發操作系統的微軟公司控制接口和設計,公開標準,因此,有大量商業公司在該操作系統上開發商業軟件。 操作步驟首先裝好操作系統,并確保 SSD 和 HDD 上的所有空間都處于「未分配」狀態。 注意:這一點很重要,只有未分配的空間可以創建存儲池,進而創建所需類型的存儲。如果硬盤上已經有分區,會無法將其加入存儲池中。因此首先需要將要使用的硬盤空間上現有的分區刪除。 上圖中左側的服務器管理器界面右下角列出了兩塊可用的物理磁盤,右側的磁盤管理控制臺中可以看到,這兩塊硬盤上必須要有未分配空間。 建立存儲池隨后點擊服務器管理器窗口中右上角的「任務」按鈕,從下拉菜單中選擇「新建存儲池」。 接下來會打開「新建存儲池向導」,首先為該存儲池設置一個名稱: 點擊「下一步」后會列出所有可以加入該存儲池的物理磁盤,根據需要進行選擇。 再次點擊「下一步」,復查摘要信息,確認無誤后點擊「創建」。存儲池創建完畢。 創建完成后將自動打開一個對話框,列出有關該存儲池的屬性信息。 建立虛擬磁盤隨后在服務器管理器窗口中右鍵點擊新建的存儲池,選擇「新建虛擬磁盤」。 隨后可以選擇要建立虛擬磁盤的存儲池,由于目前系統中只有一個存儲池,選擇這一個就行了。 為虛擬磁盤設置一個名稱,或提供描述信息。注意,這里還有一個選項「在此虛擬磁盤上創建存儲層」,這個選項必須選中! 我的目標是同時使用 SSD 和 HDD 創建混合存儲,系統可以根據文件的訪問情況,將最頻繁訪問的內容(熱數據)保存在 SSD 層,并將訪問不那么頻繁的文件(冷數據)放在 HDD 層,因此這個選項是必須的。 隨后需要選擇數據布局,這個選項類似于 RAID 級別,例如 Simple 布局,就是直接將多個磁盤的容量「連接」在一起,無法提供任何冗余;Mirror 則是類似 RAID 1 那樣的鏡像。由于我選擇的兩個硬盤容量不同,只能選擇 Simple 布局。不過其實我也不需要 Mirror 布局,因為這上面只用來保存虛擬機磁盤文件,有沒有冗余并不重要。 隨后需要分別設置每一層可用的容量。這個選項的意思是,我們其實可以分別使用每一層的部分容量來創建虛擬磁盤,這樣就可以按照需要利用一個存儲池的可用空間創建多個不同容量的磁盤。但本例中不需要這樣做,可以選擇用所有可用空間創建一個磁盤。但是!(終于遇到「但是」了)這里面有個問題,下文細說。 復查設置,確認沒啥問題,開始創建。 咦,為嘛出錯了! 注意一下上上一張截圖,為每一層選擇容量的那個界面,底部顯示有這樣的提示:虛擬磁盤可能需要額外空間來創建回寫緩存。嗯,重新開始整個過程,并在選擇容量的界面下設置「指定大小」。 為了方便起見,我沒有詳細嘗試到底設置多少合適,而是簡單粗暴地設定為「更快層」使用 360GB(SSD 可用總容量共 366GB),「標準層」使用 900GB(HDD 可用總容量共 931GB)。這下成功創建了。 建立卷操作到這里,其實等同于給電腦新增加了一塊「硬盤」,還要在硬盤上創建分區(卷)才能在里面保存文件。所以接下來需要創建卷。 在服務器管理器中找到剛才新建的虛擬磁盤,右鍵點擊,選擇「新建卷」,看到這個界面: 首先在上圖中「磁盤」選項下選擇要使用的磁盤,這里需要選擇剛才創建的虛擬磁盤,即圖中的「磁盤 2」。 隨后的過程就和在物理磁盤上創建分區或卷的操作類似了,選擇卷大小,分配驅動器號,選擇文件系統并設置卷標等。不細說了。 不過有個問題需要注意,如果使用分層式存儲,將只能用整個虛擬磁盤的所有可用容量創建一個卷。如果不使用分層存儲,將能和物理硬盤的操作一樣,自行創建不同大小的卷(分區)。 最后完成后的結果是下圖這樣的: 然后當然就是把創建存儲池之前從硬盤上轉移走的虛擬機磁盤文件重新移回來了。利用千兆以太網從一個配置為 RAID 5 的 NAS 設備上直接拷貝,速度很快很穩定。 不過考慮到 SSD 層的可用容量本就超過我所有虛擬機磁盤文件的總容量,這個操作完全是寫入到 SSD 的操作,和 HDD 沒太大關系。所以這種分層式存儲在性能方面到底能起到多大效果,只能在以后的實際使用中慢慢體會了。 背景知識存儲空間 (Storage Space) 并不是 Server 2016 的新功能,我印象中早在 2012 時代就有了。這個功能可以將多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貌似 USB 接口的可移動存儲設備也可支持,雖然感覺沒啥用)抽象成一個統一的存儲資源池,并配合存儲方面的其他新功能(例如數據去重、存儲復制、集群、橫向擴展、SMB 直通、存儲空間直通、多路徑 IO 等),通過市售的低成本存儲硬件組建在性能、成本、可靠性、可用性等各方面比專用存儲更出色的存儲設備。 為了更直觀的了解,可以將這套系統和傳統的物理磁盤做如下類比: 傳統物理磁盤:機箱—>硬盤—>分區/卷—>數據 存儲空間:存儲池—>虛擬磁盤—>卷—>數據 本例中通過 SSD 和 HDD 創建的分層式存儲,數據的分層和移動對用戶來說是完全透明的,系統可以自動根據訪問情況將內容在不同層之間移動,這個移動操作針對的不是整個文件,而是組成文件的「塊」。而這一點對于 Hyper-V 這種會創建非常大容量單個文件的應用很有用,可以將同一個 VHDX 虛擬機硬盤文件中的「熱塊」移動到 SSD 層,并將「冷塊」保留在 HDD 層。 當然,具體到本例中的應用,因為就兩塊硬盤,一旦硬盤故障數據肯定會丟失。不過這本身就是我做實驗的機器,對整個存儲的可靠性并沒有太高要求。實際生產環境中,可以添加更多磁盤,利用鏡像布局以及各種校驗技術保障可靠性。 除了在本地對冷熱數據進行分層管理外,在 Azure StorSimple 服務(以及配套硬件設施)的幫助下,還可以利用 Azure 近乎無限的存儲空間對本地存儲進行擴展,將熱數據存儲在本地 SSD,溫數據存儲在本地 HDD,冷數據存儲在 Azure 中。這個過程對用戶來說也是完全透明的,只要網速不是問題,實際訪問體驗與本地存儲將沒有任何差別 Windows操作系統對硬件支持良好。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