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1.4 端口掃描根據TCP協議規范,當一臺計算機收到一個TCP連接建立請求報文(TCP SYN)的時候,做這樣的處理: 1、 如果請求的TCP端口是開放的,則回應一個TCP ACK報文,并建立TCP連接控制結構(TCB); 2、 如果請求的TCP端口沒有開放,則回應一個TCP RST(TCP頭部中的RST標志設為1)報文,告訴發起計算機,該端口沒有開放。 相應地,如果IP協議棧收到一個UDP報文,做如下處理: 1、 如果該報文的目標端口開放,則把該UDP報文送上層協議(UDP)處理,不回應任何報文(上層協議根據處理結果而回應的報文例外); 2、 如果該報文的目標端口沒有開放,則向發起者回應一個ICMP不可達報文,告訴發起者計算機該UDP報文的端口不可達。 利用這個原理,攻擊者計算機便可以通過發送合適的報文,判斷目標計算機哪些TCP或UDP端口是開放的,過程如下: 1、 發出端口號從0開始依次遞增的TCP SYN或UDP報文(端口號是一個16比特的數字,這樣最大為65535,數量很有限); 2、 如果收到了針對這個TCP報文的RST報文,或針對這個UDP報文的ICMP不可達報文,則說明這個端口沒有開放; 3、 相反,如果收到了針對這個TCP SYN報文的ACK報文,或者沒有接收到任何針對該UDP報文的ICMP報文,則說明該TCP端口是開放的,UDP端口可能開放(因為有的實現中可能不回應ICMP不可達報文,即使該UDP端口沒有開放)。 這樣繼續下去,便可以很容易的判斷出目標計算機開放了哪些TCP或UDP端口,然后針對端口的具體數字,進行下一步攻擊,這就是所謂的端口掃描攻擊。 1.5 分片IP報文攻擊 為了傳送一個大的IP報文,IP協議棧需要根據鏈路接口的MTU對該IP報文進行分片,通過填充適當的IP頭中的分片指示字段,接收計算機可以很容易的把這些IP分片報文組裝起來。 目標計算機在處理這些分片報文的時候,會把先到的分片報文緩存起來,然后一直等待后續的分片報文,這個過程會消耗掉一部分內存,以及一些IP協議棧的數據結構。如果攻擊者給目標計算機只發送一片分片報文,而不發送所有的分片報文,這樣攻擊者計算機便會一直等待(直到一個內部計時器到時),如果攻擊者發送了大量的分片報文,就會消耗掉目標計算機的資源,而導致不能相應正常的IP報文,這也是一種DOS攻擊。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