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故障(network failure)是指由于硬件的問題、軟件的漏洞、病毒的侵入等引起網絡無法提供正常服務或降低服務質量的狀態。 我最近購買了一個小米路由器,主要用作路由器和家庭媒體共享云盤,但是小米路由器是基于OpenWrt定制的,并且可以打開ssh登錄系統,因此自然不會浪費這樣的設備奢華的功能。 一個,打開ssh 我不會談論這一步。我在互聯網上搜索了很多內容。 第二,打開ssh外部端口 OpenWrt的默認WAN端口是拒絕外部訪問的端口,主要是通過防火墻控制的。我在Internet上搜索了一些方法來實現該功能,但是當扔掉后面的東西時,我仍然老老實實地閱讀OpenWrt的防火墻文檔。再次。 OpenWrt通過UCI系統配置防火墻。 UCI是統一配置接口的縮寫,它是OpenWrt引入的一組配置參數管理系統。 在OpenWrt的默認防火墻配置(/ etc / config / firewall)中,WAN端口配置如下:
您可以看到輸入被拒絕。這是為了確保路由器的安全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完整的墻壁上打一個洞。在配置中添加以下代碼,以允許訪問wan端口上的端口22:
三,建立到公司內部網的ssh隧道 我還在公司的linux環境中工作,并使用ssh進行工作。因此,挖掘ssh隧道可以方便地使用您自己的計算機訪問公司網絡,而不必每次都攜帶公司計算機回家,然后使用麻煩的VPN連接Up!決定性地獲得它! 首先,將公司計算機的ssh公鑰復制到小米路由器上的authorized_keys文件中。互聯網上有很多關于ssh密鑰登錄的文章,我不會多說,主要是關于如何挖隧道的事情: 由于公司的計算機位于內部網絡中,并且小米路由器具有公用網絡ip(電信撥號,因此每次撥號時IP都會更改,因此請使用路由器隨附的DDNS功能綁定特定域)名稱,我使用Peanut Shell Free二級域名,非常方便),因此外部網絡無法訪問公司的機器,并且公司的機器可以訪問我的小米路由器,因此我們需要在公司的計算機上進行操作反向隧道。 1,通過SSH登錄到端口22上的隧道。
這是將小米路由器上的端口5212的數據轉發到本地22端口,以便當我使用小米路由器上的端口5212進行連接時,可以連接到公司的ssh。 2,socks5 Internet代理。
這時,除了反向隧道外,我們還需要一個動態轉發隧道:
因為諸如Web瀏覽和Internet訪問之類的應用程序沒有特定的端口號,所以它可能是http端口80,https端口465或用戶指定的端口。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會將通過小米路由器上的端口1314訪問的數據轉發到Intranet機器,以便我們可以瀏覽Intranet網頁。 此外,由于路由撥號IP地址將更改,這可能導致ssh連接斷開,因此所有ssh都使用autossh,而autossh是ssh的包裝,可以自動重新連接。 三,dropbear服務器的部分配置 這是一個單獨的部分,主要是因為我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了。 。 。完成上述配置后,登錄到小米路由器,發現該公司的Intranet可以與小米路由器中的ssh連接。 ssh命令是:
但是我需要使用小米路由器后面的個人計算機登錄公司的Intranet。這時,我發現它不起作用。連接到小米路由器以登錄我的計算機時,命令為:
發現無法連接。登錄小米路由器后,我發現端口5212僅偵聽本地主機的本地回送地址,因此使用lan ip時,即使在小米路由器的系統中也無法登錄。然后使用以下命令進行連接,但結果仍然相同,僅監視12 7. 0. 0. 1。
所以我認為這不是偵聽地址的問題(確實走錯了路徑。,起初我以為lan端口的數據沒有轉發,所以我一直在研究防火墻配置并進行淘汰各種前鋒。 ,重定向。 。 。這就是我如實閱讀防火墻文檔的原因。后來,我去了OpenWrt論壇問問題。有人給出了非常直接的答案。我需要監視19 2. 16 8. 3 1. 1。環回將不起作用。這時,我意識到這根本不是轉發數據的問題,而是地址,然后搜索相關問題的問題,最后發現在ssh中,只有在GatewayPorts開關打開時,其他計算機可以與此計算機共享本地端口轉發,否則,將僅轉發本地localhost端口。 OpenSSH的默認設置是打開此開關,因此Internet上的大多數文章都沒有提及此設置,這使我遭受了T_T DropBear打開設置需要在配置文件(/ etc / config / dropbear)中使用以下設置
此外,dropbear必須顯示指定的端口,否則它將僅綁定回送地址,因此您需要在上述反向隧道命令中添加ip地址19 2. 16 8. 3 1. 1,并且您可以使用自己的計算機連接到公司的內部計算機,瀏覽器也可以通過配置socks5代理連接到Internet! 參考文獻: 1,OpenWrt防火墻配置: 2,ssh端口轉發: 3,GatewayPorts設置:
當今,越來越多的業務應用運行于網絡架構之上,保障網絡的持續、高效、安全的運行,成為網絡管理者面臨的巨大挑戰。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