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內存一般以每頁4k字節分配。最小內存空白頁設置是系統中內存數量的2倍;最低內存空白頁設置是內存數量的4倍;最高內存空白頁設置是系統內存的6倍。這些值在系統啟動時決定。 一般來講在配置系統分配的虛擬內存配置上,我個人認為增大最高內存空白頁是一種比較好的配置方式,以1G的內存配置為例: 可將原來的配置比例修改為: 204840966444 通過命令 # echo"204840966444" > /proc/sys/vm/freepages 因為增加了最高空白頁配置,那么可以使內存更有效的利用。 2、硬盤優化 如果你是scsi硬盤或者是ide陣列,可以跳過這一節,這節介紹的參數調整只針對使用ide硬盤的服務器。 我們通過hdparm程序來設置IDE硬盤, 使用DMA和32位傳輸可以大幅提升系統性能。使用命令如下: #/sbin/hdparm -c 1 /dev/hda 此命令將第一個IDE硬盤的PCI總線指定為32位, 使用 -c 0參數來禁用32位傳輸。 在硬盤上使用DMA,使用命令: # /sbin/hdparm -d 1 /dev/hda 關閉DMA可以使用 -d 0的參數。 更改完成后,可以使用hdparm來檢查修改后的結果,使用命令: # /sbin/hdparm -t /dev/had 為了確保設置的結果不變,使用命令: # /sbin/hdparm -k 1 /dev/hda Hdparm命令的一些常用的其他參數功能 -g 顯示硬盤的磁軌,磁頭,磁區等參數。 -i 顯示硬盤的硬件規格信息,這些信息是在開機時由硬盤本身所提供。 -I 直接讀取硬盤所提供的硬件規格信息。 -p設定硬盤的PIO模式。 -Tt 評估硬盤的讀取效率和硬盤快取的讀取效率。 -u<0或1> 在硬盤存取時,允許其他中斷要求同時執行。 -v 顯示硬盤的相關設定。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