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P2P是一種技術,但更多的是一種思想,有著改變整個互聯網基礎的潛能的思想。 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伙伴對伙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絡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絡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服務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絡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并沒有客戶機和服務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服務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后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件的確采用了客戶機/服務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服務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服務器。但是,對于服務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并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服務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服務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服務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過去的5年里,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從表面上遠離了P2P,互聯網上絕大部分的節點也不能和其他節點直接地交流。Napster正是喚醒了深藏在互聯網背后的對等聯網。Napster的文件共享功能在局域網中共享目錄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Napster的成功促使人們認識到把這種“對等聯網”拓展到整個互聯網范圍的可能性。當然,在許多人的眼中,Napster并不是純粹的P2P,它仍然需要一個處于中心協調機制。 事實上,網絡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允許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務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并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征的缺乏可能正 是為什么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并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可以歸入P2P是拍賣網站譬如eBay,人們在總結eBay的模式的時候用了C2C,是不是和P2P有一點類似?eBay就是一個將人們聯系的和交易物品的社區,用戶可以方便的搜索其他用戶叫賣的商品。eBay提供了一些使得交易得以順利進行的服務,但是交易是直接在用戶之間進行的。如果將“交易”的概念推廣,C2C就是P2P的一個特例,這里人們互相交換的是商品。 但如果仔細深究的話,Napster和即時訊息在賦予用戶之間直接交流的能力、eBay使用戶可以直接交易的同時,卻破壞了服務器端的那種自互聯網出現之初就存在的對等聯網思想,因為它們都需要有一個位于中心的服務器來協調,而不是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對等聯網的許多服務器。這也正是諸如Gnutella和Freenet不斷的宣稱它們創造了“純粹”的P2P,完全沒有中心服務器的P2P服務。 p2p的思想溯源:回到互聯網的本質 如果回顧一下,我們會發現在WWW出現伊始P2P就是互聯網的本質特征之一。人們各自建立網頁、互相做鏈接,人們上網是沿著鏈接沖浪。那時的web是真正的“網”(web)。但是當Yahoo!和Lycos建立了搜索引擎和門戶站點后,人們上網的方式被改變了,人們從此到一個地方去獲取所有的信息。記得_blank">新浪曾經有一段時間說它們是“目標站點”模式,但是如果多問一句,現在人們一條一條地閱讀_blank">新浪的新聞,在頭腦中還有一個“網”的概念嗎?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站點控制了信息的流動、充斥了過時的信息、阻礙了真正的交流,或者對于很多人來說,另外還有太多的廣告。 P2P就是把控制權重新還到用戶手中去。人們通過P2P可以共享硬盤上的文件、目錄甚至整個硬盤。這種能量是非常令人激動的,那些費心存儲在自己的硬盤上的東西肯定是我們認為最有價值,所有人都共享了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這將使互聯網上信息的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是不是有一種和WWW剛剛出現的時候同樣的激動呢?有一點。 因為每個Peer都代表了其后的人,基于自組織的網上社區也正在顯現。與門戶站點從上而下建立社區的方式不同,人們將以自發的方式形成社區。 當人們加入P2P網絡的時候,所有人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所有人都擁有了極容易地在網絡上創造“內容”的機會。當然,真正在網絡上創造或提供內容的人還是少數的,據統計Gnutella的用戶中僅僅有2%向其他用戶提供了內容,即使在比較活躍的Usenet張貼文章的用戶也僅占所有用戶的7%。但是,P2P第一次使得所有上網的人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 下面試圖用三句話來揭示P2P的影響: 對等聯網:是只讀的網絡的終結(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對等聯網:使你重新參與互聯網(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對等聯網:使網絡遠離電視(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個新思想,從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個最初創建互聯網的最基本的思想。我們不妨花時間作一點回顧。 互聯網的發展于近現代的許多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模式并無不同,即都是先在軍事工業形成,再轉到民用領域。互聯網發源于至今看來也十分新穎的戰略思想:為了避免敵人的毀滅性武器命中全國的軍事指揮控制中心,應該怎么辦?傳統的方法是一方面想方設法盡可能地不讓敵人知道中心的確切位置,另一方面提高中心的抵御打擊的能力。 但在當今的核武器年代,對方有著連一個星球都可以炸毀的核彈,再固若金湯的防御措施一旦受到攻擊肯定馬上化為烏有。而只要有機密存在,總有打探出機密的方法,所以靠保密中心所在位置的方法也不是長遠之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軍事人員充分發揮逆向思維,想到既然不可能長期、有效地保護中心免受攻擊,那么還不如根本不設中心! 讓每一個基地乃至每一臺電腦都能獨立運作,這么一來等于有了無數中心,敵人除非真的將這個星球炸了,否則其中一個基地或電腦受損,也不影響其他基地或電腦繼續發揮作用。正是這種“非中心化”的思想成為形成互聯網最基本的概念。 但是許多技術出現之后往往并不會完全按照原先的設計發展,服務器/客戶機的架構逐漸變成了互聯網的主流,瀏覽變成了人們在互聯網上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互聯網的普通用戶似乎在慢慢的退化、和電視觀眾一樣被動地瀏覽著大網站們創造的內容。 人們在網絡上的主要活動訪問了在這么門戶站點上,讀新聞、參與討論組、聊天。但是這使得設計的互聯網的一個特性消失了——如果Yahoo因故中斷服務如出現什么情況?這種假設不太容易看到,但是年初的黑客攻擊各大網站造成的混亂似乎可以給我們一點聯想的線索。 上面提到像Napster和即時訊息還是需要位于中心的服務器,那么Gnutella網站上的一句話可能表達了它們所推廣的“純粹”的P2P所包含的“非中心化”的理念:設計Gnutella是為了在核戰中生存(Gnutella Is Designed to Survive Nuclear War)。 它的網站上這樣描述,紐約的用戶受到攻擊至多只會影響那個地區的部分用戶,而其他地方的Gnutella用戶還能正常的使用,這不正是互聯網最初的理想嗎?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