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在通常情況下,普通計算機用戶分不清影響自己系統工作的“惡意程序”是病毒還是木馬。要知道,如果能夠區分是什么類型的病毒,對于順利清除病毒會大有幫助。病毒程序的最大特點是具有“主動傳染性”。病毒可以侵入到整個系統使其受到感染,而每個受感染的程序又可能成為一個病毒,繼續將病毒傳染給其他程序。一個病毒程序的最大特征在于,它能夠傳染別的程序,并且具有傳遞性。這使它有別于同樣具有隱蔽性、激發性和攻擊性的邏輯炸彈、特洛伊木馬等。相對于“惡作劇郵件”而言,這種傳染性是主動的,而惡作劇郵件是欺騙收件人,讓收件人利用郵件工具發送的,程序本身并不具備主動傳播的特性,因而不是病毒。因此傳染性成為判定一個程序是否為病毒的首要條件,甚至可以稱為充分條件。因為有的病毒大量傳播,卻對宿主機不會造成任何破壞,比如前一段時間發現的SARS病毒。 病毒傳播的方式多種多樣,傳統的病毒一般通過感染可執行程序傳播,通常稱之為文件型病毒,這類病毒名前輟一般為Win32、Win95等等。文件型病毒感染文件后,會將病毒代碼添加到正常程序的代碼中。殺毒軟件清除這些插入的代碼就可以修復文件,但有的病毒是用病毒代碼覆蓋可執行程序的正常代碼,殺毒軟件清除病毒后很難知道程序被感染之前的代碼是什么,也就意味著,清除這類病毒后,不能保證程序完全被修復,一般就需要找一個正常的備份文件來恢復。因此,我們知道,清除病毒并不等同于修復文件。通常修復被病毒破壞的文件,特別是可執行程序是困難的。 而木馬程序通常并不感染文件,木馬一般會修改注冊表的啟動項,或者修改打開文件的關聯而獲得運行機會。正是由于這個特點,使得我們了解某個木馬的入侵特征后,可以相對容易地用手工方法將其清除。殺毒軟件清除木馬的方法一般就是刪除木馬生成的文件,因此在你使用殺毒軟件掃描后,發現最終是刪除了這個帶毒文件,也不用感到奇怪。這個程序本來就不是系統的正常文件,把它刪除不會對系統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