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展開“計算機”類別,右擊“Advanced Configuration Power Interface(ACPI) PC”(不同主板顯示也可能會不同),選擇“更新驅動程序”,在彈出的更新向導中依次選擇“從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裝(高級)→下一步→不要搜索→Standard PC→下一步”(見圖2),最后單擊“完成”按鈕,系統會提示重新啟動,單擊“否”不重啟系統。

4.添加電源管理選擇工具
系統中的電源管理模式也是影響萬能克隆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克隆到使用不同電源管理模式的電腦中時,會導致系統無法軟關機,前面我們已經將系統修改為通用的“Stardand PC”模式,為了方便在恢復系統后選擇正確的電源管理模式,在制作克隆鏡像前需要添加一個選擇電源管理模式的工具。
ACPI 小檔案 軟件版本:1.0 軟件大小:179KB 軟件性質:免費軟件 適用平臺:Windows 2000/XP/2003 [點擊下載]
在C盤新建一個名為Sysprep的目錄,接著把下載的“acpi.rar”壓縮包中的所有文件解壓到該目錄中,雙擊運行其中的“rmdriver.bat”批處理文件即可。“rmdriver.bat”在這里實際完成了兩個功能:一是使用“devcon.exe remove *”命令快速刪除本機硬件驅動,這樣可以避免本機的硬件驅動被一起克隆到其他電腦中,從而避免了硬件沖突;二是導入注冊表腳本文件“acpi.reg”,它實際上是在注冊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CurrentVersion\RunOnce]主鍵下創建了啟動C:\Sysprep\Acpi.exe程序的鍵值,以使其能開機自動運行。
5.磁盤碎片整理
在完成上面步驟后,建議進行一下磁盤整理,這樣可以使克隆出來的系統運行效率更高。
6.重新封裝系統
雖然前面刪除了部分硬件的驅動,但仍有許多硬件驅動存在系統中不能直接刪除。如果這時直接制作鏡像,當把克隆文件恢復到其他電腦中時,可能會出現系統不穩定的現象。為解決此問題,需要使用微軟企業部署工具包里的Sysprep對系統進行重新封裝,然后再制作克隆鏡像。這樣在恢復GHO文件后的第一次啟動時,系統會重新安裝所有新硬件的驅動,有效避免了萬能克隆系統的不穩定現象。
小提示
Sysprep是微軟為了滿足大批量預裝Windows XP的企業客戶(例如品牌機制造商、OEM廠商等)自定義安裝系統的需求而提供的工具,它被稱為“系統準備工具”,在Windows XP專業版光盤中打開SUPPORT\TOOLS\目錄中的“DEPLOY.CAB”壓縮包,把其中的文件用WinRAR解壓到C:\Sysprep目錄即可使用。但如果你的Windows XP已經打了SP1補丁,那么可以點擊這里下載該壓縮包,使用其中的Sysprep 2.0進行制作,本文也是此版本進行制作的。
重新封裝系統,首先需要定制系統自動應答文件,這是因為系統在重新封裝后會提示用戶輸入用戶名、安裝序列號等信息。此時由于系統并未安裝鍵盤鼠標的驅動,是無法輸入內容的,必須使用自動應答文件自動輸入。自動應答文件的創建,可以運行C:\Sysprep目錄下的“setupmgr.exe”程序,根據向導提示選擇“創建新文件→Sysprep安裝→Windows XP Professional→是,完全自動安裝”,然后在打開的“安裝管理器”窗口中重點設置以下內容,其他內容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置:
(1)在“常規設置”中設置“名稱和單位”以及“產品密鑰”(即安裝序列號)(見圖3)。

(2)在“網絡設置”中的“計算機名”中選擇“使用如下計算機名”,并輸入設定的名稱。
(3)在“高級設置”中的“語言”中選擇“中文(簡體)”。
最后單擊“完成”按鈕,設置自動應答文件“sysprep.inf”,并保存在C:\Sysprep下,注意不要修改這個路徑和文件名。
接下來運行C:\Sysprep目錄中的“sysprep.exe”開始進行系統封裝,在彈出的提示對話框中單擊“確定”按鈕,進行封裝選項的設置。其中“不重置激活的寬限期”和“不重新產生安全標識符”用于需要激活的系統,對于不需要激活的版本來說沒有任何影響,建議勾選。這里要注意的是“使用最小化安裝”選項一定要選中,“檢測非即插即用硬件”不用選擇,因為現在非即插即用的硬件幾乎沒有了。最后單擊“重新封裝”按鈕,大約半分鐘后封裝完畢,這時電腦會自動關機。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