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入侵檢測產品選擇要點 當您選擇入侵檢測系統時,要考慮的要點有: 1. 系統的價格 當然,價格是必需考慮的要點,不過,性能價格比、以及要保護系統的價值可是更重要的因素。 2. 特征庫升級與維護的費用 象反病毒軟件一樣,入侵檢測的特征庫需要不斷更新才能檢測出新出現的攻擊方法。 3. 對于網絡入侵檢測系統,最大可處理流量(包/秒 PPS)是多少 首先,要分析網絡入侵檢測系統所布署的網絡環境,如果在512K或2M專線上布署網絡入侵檢測系統,則不需要高速的入侵檢測引擎,而在負荷較高的環境中,性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4. 該產品容易被躲避嗎 有些常用的躲開入侵檢測的方法,如:分片、TTL欺騙、異常TCP分段、慢掃描、協同攻擊等。 5. 產品的可伸縮性 系統支持的傳感器數目、最大數據庫大小、傳感器與控制臺之間通信帶寬和對審計日志溢出的處理。 6. 運行與維護系統的開銷 產品報表結構、處理誤報的方便程度、事件與事志查詢的方便程度以及使用該系統所需的技術人員數量。 7. 產品支持的入侵特征數 不同廠商對檢測特征庫大小的計算方法都不一樣,所以不能偏聽一面之辭。 8. 產品有哪些響應方法 要從本地、遠程等多個角度考察。自動更改防火墻配置是一個聽上去很“酷”的功能,但是,自動配置防火墻可是一個極為危險的舉動。 9. 是否通過了國家權威機構的評測 主要的權威測評機構有:國家信息安全測評認證中心、公安部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入侵檢測技術發展方向 無論從規模與方法上入侵技術近年來都發生了變化。入侵的手段與技術也有了“進步與發展”。入侵技術的發展與演化主要反映在下列幾個方面: 入侵或攻擊的綜合化與復雜化。入侵的手段有多種,入侵者往往采取一種攻擊手段。由于網絡防范技術的多重化,攻擊的難度增加,使得入侵者在實施入侵或攻擊時往往同時采取多種入侵的手段,以保證入侵的成功幾率,并可在攻擊實施的初期掩蓋攻擊或入侵的真實目的。 入侵主體對象的間接化,即實施入侵與攻擊的主體的隱蔽化。通過一定的技術,可掩蓋攻擊主體的源地址及主機位置。即使用了隱蔽技術后,對于被攻擊對象攻擊的主體是無法直接確定的。 入侵或攻擊的規模擴大。對于網絡的入侵與攻擊,在其初期往往是針對于某公司或一個網站,其攻擊的目的可能為某些網絡技術愛好者的獵奇行為,也不排除商業的盜竊與破壞行為。由于戰爭對電子技術與網絡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大,隨之產生、發展、逐步升級到電子戰與信息戰。對于信息戰,無論其規模與技術都與一般意義上的計算機網絡的入侵與攻擊都不可相提并論。信息戰的成敗與國家主干通信網絡的安全是與任何主權國家領土安全一樣的國家安全。 入侵或攻擊技術的分布化。以往常用的入侵與攻擊行為往往由單機執行。由于防范技術的發展使得此類行為不能奏效。所謂的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在很短時間內可造成被攻擊主機的癱瘓。且此類分布式攻擊的單機信息模式與正常通信無差異,所以往往在攻擊發動的初期不易被確認。分布式攻擊是近期最常用的攻擊手段。 攻擊對象的轉移。入侵與攻擊常以網絡為侵犯的主體,但近期來的攻擊行為卻發生了策略性的改變,由攻擊網絡改為攻擊網絡的防護系統,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F已有專門針對IDS作攻擊的報道。攻擊者詳細地分析了IDS的審計方式、特征描述、通信模式找出IDS的弱點,然后加以攻擊。 今后的入侵檢測技術大致可朝下述三個方向發展。 分布式入侵檢測 第一層含義,即針對分布式網絡攻擊的檢測方法;第二層含義即使用分布式的方法來檢測分布式的攻擊,其中的關鍵技術為檢測信息的協同處理與入侵攻擊的全局信息的提取。 智能化入侵檢測 即使用智能化的方法與手段來進行入侵檢測。所謂的智能化方法,現階段常用的有神經網絡、遺傳算法、模糊技術、免疫原理等方法,這些方法常用于入侵特征的辨識與泛化。利用專家系統的思想來構建入侵檢測系統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具有自學習能力的專家系統,實現了知識庫的不斷更新與擴展,使設計的入侵檢測系統的防范能力不斷增強,應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應用智能體的概念來進行入侵檢測的嘗試也已有報道。較為一致的解決方案應為高效常規意義下的入侵檢測系統與具有智能檢測功能的檢測軟件或模塊的結合使用。 全面的安全防御方案 即使用安全工程風險管理的思想與方法來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將網絡安全作為一個整體工程來處理。從管理、網絡結構、加密通道、防火墻、病毒防護、入侵檢測多方位全面對所關注的網絡作全面的評估,然后提出可行的全面解決方案。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