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掃描檢測和jails 有些入侵監測程序,例如Network Associates’ Sting,允許你建立虛假賬號甚至是虛假的網絡來引起攻擊者的興趣。這種目標使攻擊者把時間花費在不存在的資源上,另外提醒網絡管理員網絡中存在可疑的活動。 反擊的系統通常包括建立一臺服務器作為目標。它們可以包括下列內容: ·混雜模式掃描 檢測工作在混雜模式的網卡 你可以實施遠程掃描來確定一塊網卡是否工作在混雜模式。象AntiSniff這樣的程序使用三種主要的方法來檢測網卡是否工作于混雜模式: 檢測網卡電子方面的變化來確定網卡的工作模式。發送各種包(ARP請求,ICMP包,DNS請求,TCP SYN floods,等等)。如果從某臺主機返回的包等待了一段不正常的時間,而且沒有被主機處理過的跡象,則程序便推斷出該主機的網卡可能出于混雜模式。將錯誤的ICMP請求包含在無效的以太網地址頭中。所有沒有工作在混雜模式的系統將忽略這些請求,而那些回復錯誤的ICMP請求的主機將有可能出于混雜模式。 像AntiSniff這樣的程序通過推論來判斷網卡是否工作在混雜模式。由于這些程序只是根據有限的數據來下結論,所以容易出現誤報。通常明智的做法是定時進行混雜模式檢測的掃描。例如,L0pht包含其自身的調度。使用WindwosNT Scheduler或UNIX的cron程序,你可以自動實施所有掃描。L0pht還提供的UNIX版本的AntiSniff。然而你需要編譯它,并且只能運行在FreeBSD和Solaris操作系統下。 在Linux下阻止你的系統響應任何從外部/內部來的ping請求 既然沒有人能ping通你的機器并收到響應,你可以大大增強你的站點的安全性。你可以加下面的一行命令到/etc/rc.d/rc.local,以使每次啟動后自動運行。 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不要顯示出操作系統和版本信息 如果你希望某個人遠程登錄到你的服務器時不要顯示操作系統和版本信息,你能改變 /etc/inetd.conf中的一行象下面這樣: telnet stream tcp nowait root /usr/sbin/tcpd in.telnetd -h 加-h標志在最后使得telnet后臺不要顯示系統信息,而僅僅顯示login: 在Linux下對于linux single的保護 The /etc/lilo.conf file a) Add: restricted 加這一行到每一個引導映像下面,就這表明如果你引導時用(linux single),則需要一個password. b) Add: password=some_password 當與restricted聯合用,且正常引導時,需要用戶輸入密碼,你也要確保lilo.conf文件不能被不屬于root的用戶可讀,也免看到密碼明文。下面是例子: 編輯/etc/lilo.conf加: boot=/dev/sda 禁止 Control-Alt-Delete 重啟動機器命令 [root@deep]# vi /etc/inittab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